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澳门商业网 2024-09-17 507浏览

一位名校长成长的4个重要“拐点”


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始终在成长。


前不久,雷军做了一场“勇气”主题的演讲——“勇气从何而来,又如何突出重围”,我把它发到了家庭群里。

二十三岁的女儿看了说:“人生在世,假使有值得我热爱的事,我也甘愿纵身一跃。”

我觉得生活的真相是,与热爱同行不常有,与问题和困境相遇人人有。面对问题与困境,我们是直面还是退缩,是应付还是全力以赴,其实是选择决定了结果。

有时候,我们终其一生去寻找热爱,而热爱往往是在我们全力以赴后,生活对我们的奖赏。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职业历程,有四个重要的“拐点”,它们塑造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01职场第一课:激怒我的,也激发了我

1991年的夏天不足18岁的我刚刚入职。没想到,我在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就被家长集体抵制了。

当时,我接手的班级是这所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里面有很多领导、企业高管的孩子。家长们知道是位毫无经验的年轻教师接了这个班级,就集结起来去找校长反映问题,向学校施压。

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嗡”的一下,心一下子跌到谷底,整个人蒙了。下午,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走进了校长室,一见到校长就自顾自地说,“既然把这个班级交给我,我会付出我全部的努力向全体家长证明我能行。”校长笑了一下,点了点头。我的心一下子就透亮了。

这就是我初入职场的第一课:不被信任、不被接纳、不被看好。当我向校长做出了承诺,我也在告诉自己,“就加油吧!”

工作的第一年,我每天下班回家伏案备课,认真研读教材、写好每一节的教案设计,课课都写教学反思。日不间断的努力,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都是重压和承诺带来的自我要求,我怕自己做不好,更不想让别人看笑话。

你只管耕耘,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一年以后,就有了两个特别欣慰的结果:期末家长会,我们班的家长全勤参会,结束的时候,家长报以持续热烈的掌声。全区的备课笔记展评中仅有两个一等奖,一位是区里的名师,一位就是刚工作的我。

工作第一年,我就养成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一直到现在。

02在实践的熔炉里淬炼: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

1995年,21岁的我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并获得了最高奖优胜奖(全国仅10名)。这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一年,2月参加市赛,5月参加省赛,10月参加全国赛,这三场比赛就像是我人生的进阶。

市赛时,我们区语文教研员全部参与指导,磨来磨去,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上了公开课。课上得还不错,但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有个性。当然,1995年的大环境里,个性并不被看好。所幸,市教研员坚持“有思考、有功底、敢创新”的选拔标准推了我。

省赛时,是两节录像课。完全不同的学段和教材挑战很大,对独特而深入的研究、思考与转化之功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当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时,大家说有点“教学风格”了。

全国比赛时,我上六年级的散文《第一场雪》,新的文体需要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评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评价“这节课是实践情境教学的成功案例”。

赛课那段经历不是升级打怪那么爽,如同把你投到炼丹炉里,熬上个九九八十一天,经历个九九八十一难。整个过程,一轮一轮试讲,有很多教研专家与我一起打磨,专家越来越多,听到的观点越来越杂,我开始越来越不会上了,甚至动了要临阵逃脱的念头。

最后还是静下心来,告诉自己“内化了的才是有价值的”,重新梳理,理性吸纳、科学建构,结果非常成功。

这段“个别化”的经历与当下的“普遍的”教育境况其实有很多相似。比如我们常常需要面对特别多扑面而来的信息——种种关于教育变革的政策、资讯、观点、不同的经验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什么?改变什么?放弃什么?坚持什么?

如何面对海量的教育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其实与很多观点博弈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是专业储备,也可以称做“专业师傅”。

我认为最好的师傅是要自己去寻找的。

我的第一位师傅,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结识了南京的耿方珠老师和他的“教学结构说”。

那时我心中有很多问题,课堂教学的模式一定是固定的吗?一篇课文一定是三个课时吗?为什么就要这样?当时我身边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我自费订杂志广读书,在这本杂志期刊中遇到了专门研究教学结构的耿方珠老师。他的结构研究放到今天课程研究的视域和背景下更显出前瞻性了。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我身边的名师,齐鲁名师张伟。虽然都在青岛,但我并不是张伟老师的入门弟子。

我找“师父”,不在乎他认不认识我,收不收我当徒弟,这些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心里把他当成老师。

我去了解他的研究,追踪他发表在《山东教育》上的系列成果“球形教学法”,把他的教学案例——哪怕是片段——全部剪下来贴在我的笔记本上,这个过程获益很多。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声名赫赫的李吉林老师。李吉林老师我从未谋面,但是《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从最初的版本到后来出版的新版本我多次购买,在一线教学期间反复阅读,一直给我启发与滋养。

这三位老师当年都是我自己找的,我更看重的是我希望以谁为师,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帮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思考理论与实践,视角与观点,掌握思维,更新观念。学艺不是做知识和信息的搬运工,不明就里地照猫画虎。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思考“学什么最重要”, 在海量信息面前,不做装载知识的容器,做从知识到认知的观点建构者,从知识到方法的实践探索者,不断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在任何场景之下都要去追问的两个基本问题。有解了,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一个教师的勇气也是底气,是沉心静气的学习与实践,思考与验证,探索与建构的沉淀。

03走出青岛当北漂:过去的一切都值得重新评估

2012年,为了追随理想的教育,我离开青岛北上做北漂。2013年9月初创北京亦庄实验小学,2014年2月我来到北京十一学校。

今天可以笑谈自己曾经“北漂”,但彼时的现状及其凌乱依然记忆深刻。从2016年我出的第一本书《站在高处》的自序中可以窥见当时自己的困窘:“走出山东之前,我已经是当地最年轻的名师,特级教师、齐鲁名校长等荣誉加身,可以说是带着光环来北京的。 可到了北京之后,我却发现越来越看不懂教育,也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人生从未有过的焦灼与无力,让我陷入了心理恐慌。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举个例子。

在传统学校里,我们有一套让学生很快行为有规矩、讲纪律的管理方法。可是,十一学校的理念是“学生第一”,是“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可这样的教育观点,但实践中却依然是传统的经验。

亦小生源是京郊的乡村学生,刚开始没有一点规矩,我仍然习惯用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去管理这所学校。

比如,计划开学前专门组织学生提前到校开大会、讲纪律、讲要求,班级组织训练学生常规……时任亦庄小学校长的李振村老师坚决叫停,说这是在复制了一所传统的好学校,而不是创造一所十一理念的新学校(我当时是亦小的执行校长)。

这逼迫我换另一条路——研究解决孩子们大声喊叫问题的新办法。

我们在学校装了一个“噪音器”,带着五年级的孩子组成了“自主成长学院”,记录并研究噪音对身体的伤害。收集整理以后,我们用中午的时间开展了校园巡讲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编了舞台剧,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我们把数据统计和研究报告呈现出来,告诉他们噪音对身体的伤害有哪些。

这些过去用开会、讲话、讲道理、评比的方式迅速管控学生行为的方式就没有进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校园,它从创校之日起就在以新的面目呈现。这次改变让我清晰地确认了什么是“以教育的方式”。

2013年学校初创那段日子,被叫停、碰壁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常常会觉得心里很“赌”,很“窝火”,很“郁闷”。2014年,我回到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身边工作、观察和记录,重新思考教育管理的基本问题, 当我重新面对每个“碰壁”的事件与问题,我突然顿悟,经验需要警惕,一切的过往都值得重新评估。从管理就是服务,我开始了重新反思。

201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教育观察笔记《站在高处》,它是我对困扰自己的问题的回答。


伽达摩尔说:“没有过去,当下的视域是无法构成的。” 对我而言,没有“身在何处”的迷茫,也就难有“走向高处”的清明和疏朗。”

我们的经历当中常常会有困境和冲突,置身这个时代我们共有这种状态。只有放下情绪、直面问题,把变化当做一个新的视角,换个角度看世界,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破局之道。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抱持固有的经验,我们常常会被困在原地,无法再出发。

04接受一所“老破小”:行走在难而正确的道路上

自2014年7月起,我先后参与了十一学校一分校课程指导;在十一联盟K12课程项目组负责小学课程研究;带领青岛中学团队完成全新的小学课程的开发……

2019年8月,我突然接到到丰台接手学校的任务,就是现在的十一丰台小学。这所学校在整个十一体系当中都是非常弱小的存在,老学校不仅底子薄、基础弱,规模也小,19个班级,49个人,只有一座教学楼,十几分钟就走一圈。

站在学校校门口的时候,我没想到在北京的南三环外,竟然还有这样老旧的学校,那一刻仿佛我的人生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关心我的朋友劝我赶紧离开到更好的平台,认为在这样一所学校是无意义的。

我好像没去多想,就开始思考:这样的团队变革怎样开局?

接手学校后,我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征集学生题写“校名”。

第二件事,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十一盟校,看见十一的教育图景。


第三件事,开全体教师会。没有校长讲话,也没有传达新学期计划,大家在会上分组研讨并交流了三个问题:说说你对十一的印象;十一“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背后的教育质量观是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小学六年,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通过三个问题的梳理,学校的老师们能够用教育中的大问题来驱动他们的思考,以团队的力量共建出更重要的答案。

第四件事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告知老师们在开学典礼上,以年级为单位上台亮相;第二个任务是开学第一周取消铃声,前三天不允许使用教材,请老师们围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带着学生一起组织学习活动。

开学典礼不在于豪华,关键要把场子变热。老师们如果冷冰冰、无动于衷,我不相信学校这个场域会是“热的”,会让孩子们喜欢。

开学典礼上,老师们都上台了,并请出了不同的卡通形象一起登台,用孩子们看得懂的表演和故事,向孩子们传达新学年的期待和祝福;我们还制作了一分钟动画讲述“我有无限可能”的故事,用一个小种子的成长经历激励每一位师生……开学典礼的活动,让孩子感到开心,惊喜,每个老师都变可爱了,师生有了真正平等的存在,是朴素而热烈,欢喜而难忘的开学序曲。


开学前三天不允许教师直接进入教材,是推动十一丰小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笔。今天说起来我都津津乐道的是老师们最初的学习设计:六年级的主题是“职业体验、理想萌芽”。在做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最开始想从家长资源入手,让孩子们看到比较新兴的职业,结果发现我们学校虽然也在北京,但没有这样的家长资源。

最后通过个人的资源连接,带孩子们去到了中央美院、阿里巴巴、航天员中心、空军总院等地方,我希望孩子们看到社会上有不同的行业,用全新的社会生活打开他们追求梦想的大门。


除此之外,五年级的主题是“我带卡梅拉上火星”,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四年级的主题是“做一杯生活的饮料”,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三年级的主题是“挑战自我,放飞梦想”,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激励;二年级的主题是“我们长大了”教会孩子们提升生活技能;一年级的主题是“学校是什么”,提升儿童安全感,建立归属感。


在当时起步阶段,我们的老师们是没有课程概念的,但我们最终呈现的其实都是课程。我把这种方式叫做“先入为主”,实践先于理论。这就降低了理论先行的实际难度和畏难心理,先做起来再说。

开篇有很多种,十一丰台小学的开篇有几个价值选择做支撑——

正确而坚定的学生观是重塑学校文化之本、之源;以教育的方式做管理,激发唤醒每个人;尊重、接纳、信任、放手是教育管理的四部曲;价值观是从认知到信念,再到信仰,可以不断升华的过程;为做教育而来,不是为做名校长而去,做教育最大的功德在于帮助和成全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在于对人的成长的贡献。

办学不易。沉到教育现场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像没有办学经费支持,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动不了;新综合楼盖起来了,装修改造的事项一直无法推进,只能蜗居在狭小的旧楼没有空间可用……那段时间我真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恰巧,我参加希贵校长的领航班,关于办学价值准则,聚焦十一学校的行动准则价值观:“学校竭尽全力地为老师提供帮助以方便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希贵校长一连串的追问:作为管理者,你竭尽全力了吗?你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调动了所有的资源、尝试了所有的可能了吗?

本来想跟校长诉诉苦,结果我坐在下面,竟惭愧得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嘴了。最重要的是,我好像又有了动力,开始“逼自己”一把了,后面的事情果然在“联动”中不断向好发展。

我常常想,绝处逢生的力量首先还是内生力。你竭尽全力的时候,事情常常就会遇见“转机”。

在课程的改革和组织的变革中,大家都知道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儿,但作为校长,我们不能只用这样的理念去说服别人,认为别人也应该并且能够跟上。怎样让大家跟上呢?我有两点心得:

第一,领导力是一种转化力,领导者要善于化难为易。比如,开学周的课程启动,大家就会觉得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从容易的方式开始上路。

第二,目标明确,就要坚持长期主义。还是说课程建设难而重要,所以要花大时间,下苦工夫,用大力气。十一学校的各个学校都有开发课程的一整套材料,如果我想走近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资料直接给到学校的老师,让他们照着做。但在我看来课程研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我们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是团队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是原创的成果,成果会带来成就感。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我们永远不是超越别人,不是比别人更好,而是超越自己,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走的弯路、岔路,都构成在前进路上的风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行走地图。

在我看来,如果认同教育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影响,领导者影响老师,老师影响孩子,那么我们就知道自己有多重要。我们怎样,我们周围的老师就会怎样,我们学校的文化就会怎样,老师就会怎样去对待孩子。

永远要以自己为尺度去观察自己,解构自己,理解自己,也接纳自己。如此,就能接纳别人。理解自己,是接纳别人和创造世界的全部哲学。

我曾经总是追求完美,但我发现完美永无止境,于是我就放下了追求完美的执念,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始终在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转发朋友圈】

来源 | 整理自天真蓝教育传媒“校长勇气故事会(第1季)”的分享,有删改

作者 | 曹君 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书记、校长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澳门商业网

澳门商业网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澳门商业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澳门商业网 am.shxwr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